2011-02-18

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如果說我有那麼點烹飪的天分,肯定是繼承外婆和媽媽的。小時候家裡請客,婆婆媽媽像變魔術似的,忙進忙出一整天,就能變出一桌子的菜。客人們進席上桌之際,媽媽還在灶邊油煙中忙著呢,一方面熱絡招呼著,「來來來,大家趕快開動趁熱吃」,客人一邊舉箸扒飯,一邊也往廚房裡吆喝著,「嫂子妳別只顧著忙乎,也趕快來趁熱吃吧!」說歸說,熱乎乎、香噴噴的菜餚擺得一大圓桌,誰也沒緩下夾菜咽飯的饞勁,婆婆媽媽在廚房裡見客人吃的香,也是好不開心。直至酒過三巡,菜都上全了,主廚才往圍裙上抹抹油漬的手、給油煙熏紅的臉,拉張椅子加入吃的行列。最後一道菜上完,還不忘了及時上點心水果。大夥兒吃得酒足飯飽,不忘讚兩句「嫂子的手藝真不是蓋的,今天吃得太舒服了!」婆婆媽媽也不忘客氣兩句,「哪裡哪裡,沒菜沒菜,手藝不好,過獎了」

以為這就是下廚燒菜的待客之道,到了德國,才知道大錯了。十幾年前第一次顯示手藝給未來的公婆吃,四個人吃,好客大方又勤快的我卻做了大概八個人的量,菜色豐富齊全,戰戰兢兢之餘,也不禁自鳴得意。那時仍住在擁擠的學生公寓裡,書桌收拾乾淨了拿來檊麵兒,床鋪理清了當板凳坐。男友的父母親來了,我像當年的婆婆媽媽仍鏟炒於灶爐旁,一臉一手油光醬漬,哪有功夫跟他們貼面擁抱問好。男友父母親上了座,詫異地看著一桌子的菜,而且似乎沒完沒了,女主人還忙著呢,一邊炒菜一邊招呼他們,「來來來,你們趁熱吃,我再炒兩個菜,一會兒就來!」看著他們沒動靜,再加句,「對不起啊,沒什麼菜,委屈你們將就吃吧!」可他父母親一臉不解,「這麼多菜還說沒菜?」堅持大家一塊兒上桌才肯開動。我好容易忙完上了桌,他們見了又新添的兩個菜,把小桌子弄得更擠,眉頭皺得更深了。還是不肯動刀叉(筷子當然是不會用的),菜真的要涼了,我心裡急得。只見他父親開酒瓶,徐徐倒酒,從從容容地舉杯品看酒色,湊鼻聞聞酒香,非要我說說對這酒的看法。我當年對酒沒概念,喝兩口就臉紅心跳,只覺舌根咽喉處苦澀不已,就想儘快舀一大勺我做的麻婆豆腐,扒兩口飯,可他父親卻嘮叨不完的說起這酒的年份和葡萄栽種地。終於要開動,之前仍不忘說最重要的那句:「Guten Appetit!」(祝你胃口好!)別說菜了,我心都涼了半截,還談什麼胃口好啊?

來了德國這麼多年,學習到這個民族最愛的一個字,莫過於‘Ruhe’(寧靜/從容),不論是文學、藝術、電視廣告、餐廳裝潢···都再再努力顯示「寧靜、從容」的氣質。多次接受德國親友的正式晚餐邀約,重視的也是這「寧靜、從容」的氣氛。當客人到時,男女主人穿戴整齊、全家收拾得乾淨不說,就連廚房,都好像廚具店的展示似的,仔細一看,才發現烤箱裡已是保溫待出爐的整支火腿,涼菜沙拉早就美觀地分配好在各個小碟子上,需要就可以上桌,大鍋裡預熱著濃湯,待會兒撒點翠茸就可分成小碗,冰箱裡的甜布丁肯定也是前一晚就做好了。女主人和客人們香臉擁抱,帶我們參觀一家子插滿鮮花、點滿蠟燭的擺設,男主人一會兒送上高腳杯中的香檳,大夥啜著酒,站著聊聊(可沒「請坐」這回事),起碼站他半個小時,肚子已經咕嚕咕嚕叫不停,才「寧靜、從容」地上桌。桌子上,蠟燭靜謐地閃爍著,緞質的桌布從來不會滴到醬汁,一道道菜的間隔不疾不徐。不管主人們之前是如何忙碌安排烹飪,席間完全嗅不出一絲「匆促」。至於好吃不好吃,也說不上來,只記得注意自己的吃相、用食禮節,刀叉相擊、嚐酒揩嘴都得表現地寧靜從容。這麼一寧靜,一從容,味覺和消化器官似乎也遲鈍了,真個是,優雅有餘,熱鬧過癮不足;反之想起我請客時,屢屢催促著客人「來來來,大家快點趁熱吃!」而整個廚房看起來像剛剛試爆過炸彈似的,不禁慚愧又感慨。

多請了幾次客後就知道了,絕對別說什麼「沒菜沒菜」的客氣話,倒是大大方方地吹噓個兩句還像點樣:「這可是我熬了三天三夜的,你們在別處可吃不到喔!」,或「瞧瞧我這刀工,不錯吧!」老德反倒覺得我用心誠懇,被唬的直呼好吃。好幾次被問及,你們中文裡也說「Guten Appetit!」類似對同桌人的開動期許嗎?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呢?你們連這話都不說,怎能自稱「禮儀之邦」呢?不祝同桌人胃口好的話,那你們說點什麼才開動呢?是啊,我們都說什麼呢?想了半天,我猶豫地回答,我們說一長串的,先說,「來來來,大家趁熱吃!」,再說,「慢慢吃,多吃點兒!」再說,「沒什麼菜,吃好不敢當,吃飽倒行」。至於為什麼不說「祝你胃口好」?一來,彆扭,二來,本來我是要說「沒菜沒菜」的,既然沒菜了,哪兒好意思祝人家吃我做的菜會好胃口啊?

我家的核桃木中式餐桌-請華人女友來家裡吃中式早餐
年前搬家,新家地方夠大,想買個中式旋轉圓餐桌。去各大傢具行找了半天,圓桌固然有,但都小,最多夠坐四個人,加個轉盤的更是沒有。前思後想,決定自己畫圖設計包給木工做。聖誕節前,我朝思暮想的圓餐桌終於完工,木工師傅在電話上聲稱,這是他木工生涯中數一數二的挑戰作品,但成績令他本人相當滿意。桌子送來我家,美麗的核桃木,紋路色澤都叫人心儀;轉盤,依據我的設計,是鑲在桌面裡的黑玻璃。只見四個彪形大漢肌肉緊繃、嘿咻嘿咻地將黑玻璃抬進餐廳,口號聲下,再使勁兒把黑玻璃轉盤抗上桌,對準圓心,放妥了。
「瞧!」木工師傅說,「這塊實心玻璃五公分厚,六十公斤重,轉起來滑順穩重又有質感,您的插花藝術放在桌子中間,訪客一轉,便可從各個角度欣賞花葉的姿態了。」
「插花藝術?」我說,「可是這轉盤是用來放菜的,要是一個菜湯打翻了,汁液流下轉盤桌子之間,我一個人怎麼抬得起這麼重的實心玻璃擦拭啊?」
「放菜?」師傅也不解「菜不是放在外緣個人的面前嗎?中間不就是放放花飾、燭台?放燭台還轉來轉去,挺危險的。勸您還是別轉。」
到這時才知道,師傅們一點也沒搞明白,這轉盤是用來轉什麼的。改造也太晚了,祇得再三叮囑來我家的訪客、孩子,夾菜盛湯務必當心,灑不得,灑了就只能靠這核桃木去吸食消化了。

其實轉盤就算有,轉得穩重滑順又有質感,老德訪客仍是不轉的。「寧靜、從容」加上「尊重他人」的民族性,使得沒人吃飯的時候左顧右盼,還去移動別人的碗盤,各人乖乖識相地就吃眼前的那盤菜,害作為女主人的我,非得一個人勤為大家服務--猛轉,「給您轉到跟前了,也嚐嚐這個吧!」再說,旋轉菜餚為的是方便和同桌人分享,讓個人別只顧著吃跟前的肉,而也嚐嚐另一端的魚。可這點道理,理論上他們是懂得的,點頭讚許我大中華的「大同思想」,實踐上卻十分困難。跟我中文班的老德去中國餐館用餐,說好了一種肉類或蔬菜只叫一次,等菜來了大夥分著吃。偏偏兩個人非要點自己的「北京鴨」,兩個最愛吃「廣式燒鴨」也不能放棄,又兩個要點「雜菜鴨」,另三個堅持要自個兒一份的「宮保雞」,再三個卻硬要試試此餐館著名的「棒棒雞」,你們叫的其他的菜可以分,可是自己的主菜是不分的,如果你喜歡的話,切一小口給你嚐嚐可以,但是我的菜就是我的菜,就得放在我面前。到頭來甜酸、宮保···等各式料理口味的「鴨」或「雞」都有了,只是菜餚各置各人面前,圓桌轉盤上放的還是只是鮮花和燭台。

不用來德國很久,就感受到這個民族喜歡的是質量穩健,設計流線簡單的東西-像汽車(Porche,BMW),像德式傢俱和家電用品(Bauhaus,Miller),像叔本華、尼采和康德,像貝多芬、巴哈、舒伯特,像公共電視中,自我剖析再剖析的德國人歷史包袱。這樣的民族,對「吃」沒有什麼熱情,大部分的人不能瞭解,為啥我等動的腦筋盡是「什麼好吃、該吃什麼、去哪裡吃」此類的重大人生課題,即是吃飽了仍是在想吃、睡著了也在夢吃。德國人最驕傲的食物,莫過於他們的「黑麵包」--整個麵包又硬又黑,稜稜角角,活像把餵食鸚鵡的穀子硬鑲在一起來烤個麵包,配上香腸、酸菜、乳酪和啤酒,對他們而言,真是說不出的美味,一天三餐都能吃這個,冷的!十幾年前跟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開車旅遊,到了中飯時間問他吃什麼,他說不餓,不吃了,可是我餓耶,怎麼辦?他往車座椅下掏掏挖挖,挖出個溫熱的「優酪乳」,那,就吃這個吧!一霎那間,只有一個念頭,這樣不愛吃的,這樣不能體貼我吃的,在人生的如此重大課題上不能達成共識的,不能陷得太深,不能嫁。

事實證明,很快地,對吃食的享受和熱情是據有強大傳染力的。當年在大學城常來我家打牙祭的老德同學們,今天就算立業成家分散各地,仍不忘把我當年傳授的「大同思想」在他們的同事親友中潛移默化地播散,偶爾重聚還不忘跟我抱怨兩句,「跟我同事去吃中國菜還真沒勁兒,各點各的,沒人願意分享,還是來妳家跟妳吃好!」至於老公,就像小時候蹉跎了這項心理需求似的,現在等不及地補償--完全不能理解,他的同胞是怎麼每天吃黑麵包夾香腸活下去的,更矢口否認當年會提議我,肚子餓的時候吃個溫熱的優酪乳了事。週一到週五得上班上學,走不遠,咱住的小鄉鎮還真除了麥當勞和一家Pizza Taxi外,沒啥別的餐館;但週末假日,進城找好吃的是義務,翻雜誌、上網找新興人氣餐廳,他的勁頭可比我還高,到台北願意忍著饞花兩個鐘頭,癡心等待「鼎泰豐」一個餐桌的也是他,就恨怎麼一天只有三餐,而且肚子容量竟是如此有限?

上回在上海和家人團聚,吃了一餐又一餐的大江南北口味後,父母提議也去吃吃德國菜--我們的家鄉菜。上海的德國餐廳裝璜成道地的德國巴伐利亞風味,就連女服務員寬肩低胸的身材服飾都搭配地很原始。一會兒維也納式炸豬排、香腸拼盤、豬腳、芥末酸菜、乳酪烤馬鈴薯都來了,媽媽指示,菜都擱到桌中間去,以便分食,並說「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19 comments:

  1. 又一篇佳作。

    我這幾年西化了,也是很不習慣我們華人的傳統方式了。如果女主人一直在忙,我真的也是吃的不痛快了。

    ReplyDelete
  2. 稍早是用手機讀的,打字沒有那麼方便。剛回家又細讀了遍兒。

    以前我母親也是同妳父母輩的一般,忙到最後,出來敬大家杯酒,就很高興。也是有不識相的客人,有一次父親的大學同學,吃著母親的好菜,回憶著當年逃難的日子,居然說出:

    「這一桌的好菜,還是比不上當年逃難時的大蒜加熱饅頭香啊!」

    這位父執輩,之後被我母親怨了幾十年。

    我的同事都是白人,與他們去中國餐廳坐圓桌,各點各的,結果出了個笑話,點菜開始,然後: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Kung Pao chicken....

    居然十個人點了七個 Kung Pao chicken,笑死我了。

    ReplyDelete
  3. 謝謝你的文章,我從”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轉到這來的,你文裡細微的文化差異引起我的共鳴,我與德國先生剛結婚三年,這些微妙處越想越好玩。 ;')
    第一次跟先生回老家住時,第三天我忍不住跟先生抱怨了,雖然每一餐都能體會老人家的用心,擺的滿滿的,但為什麼三餐除了早上的茶與咖啡,保溫好的水煮蛋,其他全是冷的,我們來煮吧!

    ReplyDelete
  4. Cindy,有個住在瑞士的女生,聯網百萬人氣格主在我 FB 的留言,轉一下,還是希望妳也來 udn 開一個。

    http://blog.udn.com/bruhlmeier

    閱讀了這篇文,害我話甲子開了管不住(真要認真回應,得也寫一篇文呢!)。。。Cindy對“東西”差異寫得好細膩啊!

    來了瑞士那麼久,我對請客也有些“調整”了。在西方習慣上女主人沒坐下,客人是不會開動的;所以每逢做中式餐,我得把菜單設計成如何能全部同時上菜!請中式十個人同桌可說是我的極限:得考慮炒菜鍋的大小,能出的菜量;烤‘ 燉’ 蒸‘ 炒’ 涼拌。。同時運用。

    跟朋友外食絕少進中餐館,通常是一幫人很熟,朋友要我點菜才去。他們說我點的菜配來更好吃,而且是全部放中間share。其實私下...我寧願只跟老公去,愛點什就點什點一堆無須顧忌,不像西方人習慣一道前菜一道主菜加甜點完了=多無趣?(特別是我吃得慢還沒吃夠菜就光了)。在瑞士我們會去的中餐館只有一家且不便宜;跟不熟的人當然選法餐,氣氛好禮貌又周到。

    ReplyDelete
  5. 我剛搬到德國,之前一直跟先生住美國。一年大概回德國公婆家一次。每次都是耶誕節,所以餐餐豐盛,一天有兩餐熱食。

    要搬回德國前,先生就一直叮囑:在德國 我們傳統一天只吃一次熱食﹝中餐﹞,那現在如果大家上班都忙,有時候也只能啃麵包。我說:沒問題,你可以盡情吃你的麵包,我可以自己解
    決。愛吃的先生一聽立刻緊張的說:你要自己吃什好料的?

    吃真的是潛移默化,之前在美國,先生也是跟著我一周有五天都是吃飯,吃到最後,還覺得日式米比他們從小熟悉的Basamati或是泰國米都好吃。﹝當然這次習慣問題,各有各的好,所以我其實常換吃不同的米﹞

    atolf

    ReplyDelete
  6. joey那裡過來的,讀得很快樂~
    我週末也祝給男友吃,每次煮好就送到他家去(15-20分鐘路程),他做晚班。我每次都盡量分配時間,讓自己有時間去沖個涼再送飯給他。我不想自己是個滿臉油煙味的廚娘~

    我覺得家庭主婦真的不容易當,希望我以後是個香香的煮飯婆~

    煮的人開心,吃的人也開心

    ReplyDelete
  7. 親愛的祖欣:
    真是一篇生動有趣的好文章,我也愛做菜,不但愛做菜,還喜歡我們中式的熱絡吆喝!
    所以學會善用各式鍋具的保溫特性(最愛砂鍋,家裡大大小小的一堆,餐餐煮米飯都用砂鍋),調整菜式順序!
    因此總能在客人就坐時,一同坐下開開心心的喊著:來來來,大家趁熱吃&乾杯!!!
    怡彥

    ReplyDelete
  8. 寫得真精彩, 讓我在辦公室裡笑得前仰後闔XDDD
    的確, 在歐洲跑跳一陣子之後, 我真是不能接受老是冷食的習慣, 我也因此聽說德國人有半數都有胃痛的毛病 (晚餐只吃三明治香腸配啤酒, 我光用聽得都要胃痛了....)
    現在請朋友吃飯, 多半算好時間, 一口氣把菜上全了, 廚房的忙碌程度真的就像被轟炸過似的, 門扉緊掩, 遇到飯後說什麼都要幫忙洗碗的朋友, 都讓我很不好意思 (哎呀裡面跟垃圾堆一樣啦!)
    上次一群人吃火鍋, 湯水一滾鍋蓋一開, 朋友們一湧而上, 氣勢驚得友人的瑞士老公整個呆掉, 因為這跟優雅的瑞士火鍋差太多XD
    現在我的外國朋友們也越來越享受這種熱鬧有氣勢的吃法啦..... 食物, 真的趁熱吃才好吃啊!!!!!!

    ReplyDelete
  9. 真是如此,女主人也是主人,並不是僕人,老是在廚房忙的不可開交,對自己對客人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這也是我出國後才了解到的。
    板主的描寫真是生動,謝謝你的分享。

    ReplyDelete
  10. 版主您好, 我是從廚房的人類學家轉來的. 版主的文章真是生動而逼真. 我來到德國也有點時間了. 看樣子我還真是被西化很久了. 來德國以來家裡請客都是中菜西置.主菜只要一樣, 加上前菜甜點也是賓主盡歡. 是個偷懶的好辦法

    ReplyDelete
  11. 來德國這麼多年,現在也領略到簡便偷懶的辦法了。再說,老德其實並不重視吃正餐,蛋糕、巧克力、餅乾配咖啡倒是永遠興致勃勃。所以現在大多請人喝咖啡吃糕點,好吃的中式菜餚只做給懂得享受的自家人吃。

    ReplyDelete
  12. 心有慼慼焉~想到第一次宴客時的忙碌及拙樣~謝謝妳的分享!
    第一次去老公家,想說未來的婆婆要做菜,非常非常的期待和興奮....結果是美味的蛋糕加白煮蛋沙拉加麵包和火腿和起司拚盤~火腿和起司種類之多可以擺滿很大的盤子......而且全家人會非常熱情地介紹我最好吃的起司是長滿藍色和綠色東東的起司....
    ^^~有趣的回憶!

    ReplyDelete
  13. Chlorella, 起司嚐一點可以,在德國住得越久,就越怕吃!

    ReplyDelete
  14. 關於一群老外來家裡吃飯, 我的最好的經驗如下. 主食(如雞腿)前一天先醃好入味, 副食用vegetable gelatin或 scalloped potato,都是前晚或數小時前先擺好,放冰箱至宴客時間到之前1小時再一起放入烤箱, 事先安排並控制好食物進出的時間即可(高溫後烤箱內還有保溫效果!). 甜點也可前一晚做好(如有需要, 也可用烤箱餘熱保溫). 所以只剩沙拉需要當天做, 時間蠻充裕,大部份食物也都是熱的. 飲料就只要把所有選擇擺著, 每個人自行取用, 也沒人介意的.
    有一次時間多了些, 就提前3-4小時,做出兩大盤california roll等兩種口味壽司(切記: 老外吃壽司,必不可少的配料: 薑、芥末、醬油),大家吃的不亦樂乎之外,還提供餐盒讓他們自行打包,賓主盡歡之外,回家後很多都還覺得津津有味,稱讚是很難得的經驗!
    另外, 如果能照幾張團體相片(切記每個人至少在相片中出現過一次,勿有遺漏),並沖洗送大家,更是日後回味無窮的秘方!

    ReplyDelete
  15. 好辦法!謝謝Yeafen分享經驗。

    ReplyDelete
  16. Love your article, Cindy! I've lived in Los Angeles for 20+ years and hubby is white. We are complete opposites food wise so usually I eat noodles (love food but suck at cooking) and he eats a burger or pizza for dinner. For parties, I buy white-washed take outs from Chinese restaurants such as fried rice or fried noodles and make salads, buy munchies and desserts.

    Luckily Los Angeles has so many Taiwanese so I can get anything. Hubby hates it when I buy stinky tofu and wouldn't kiss me unless I brush my teeth, lol.

    Thank you for all your great articles!

    Maxima9

    ReplyDelete
  17. 我一開始跟我先生家的愛爾蘭人打交道,也完全受不了那種從容優雅的吃飯態度。
    說七點去餐廳,一定要在酒吧區先拿酒杯晃個半小時。聊到盡興了才進餐廳餐桌區。好不容易坐下來摸到菜單了,結果好了,週到的服務生又來問說,要先喝點什麼?(啊,剛剛不是喝過了嗎?)結果大家又再喝一杯,大約快八點吧終於才開始點菜。那時候我早就又氣又餓,血糖低到快要昏過去...

    後來我就知道了,被請客之前我一定會先塞一點東西,才能好整以暇的裝優雅。

    (然後常常想起〈哈拉瑪莉〉那部電影一開頭的橋段,就是跟女朋友約會之前要先"清空"的那段,我完全能體會那種苦衷!)

    ReplyDelete
  18. 中国人生活、文化跟“吃”是分不开的。。。我的老外老公现在也养得叼了,不入流的中国菜(eg.lemon chicken; mogolian lamb etc.)是唬不倒他了!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跟Michael去朋友家吃饭,简直把我饿得晕倒了。。。中国人6:30的晚饭,到了朋友家就一直被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偏偏俺不觉得渴。说不用啦(我只希望才赶快上吧。。。)。让客人都在露台上站着喝酒,我望望桌上,就放了一点cheese&cracker,我心想:真寒酸啊。。这样叫请客?!。。。结果人陆陆续续7:30才到齐,一直喝着酒,聊天到快8点了男主人才开始在BBQ台子上烤肉,当时,我真的觉得:”都几点啦?这是寻俺开心呗??!!。。俺该回家了!“。。。。上到第三道甜点时,我看看表,已经快11点了,离开时已经超过12点。。。当时才不满20岁的我,虽然跟家里同意我跟澳洲男友一起去朋友家吃,老爸老妈却打死不相信吃个饭吃到12点,觉得我这故事编得忒离谱。。。(别说他们了,我自己都觉得离谱。。。)后来知道啦。。俺先嚼两块干粮再去老外家里吃饭。。一来防血糖过低,二来防狼吞虎咽吃相难看有损大汉天威。。。。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