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子 壓克力顏料 Cindy |
第一次聽人介紹「虎媽的戰歌」這本書,心想,這是什麼時代了?世上還有這種媽媽?特別是,還敢這樣大慨慨地喧騰出來?依稀記得,中學的時候讀胡適的「我的母親」,中間一段描寫胡母如何嚴厲管教兒子:
「⋯她等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刑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都不准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也是看得嚇得打哆嗦。但是,不論是虎媽還是胡媽,她們真都教出了人上人的龍鳳。
我看的「虎媽的戰歌」是德文版的,翻譯的書名比原文遜色多了:Mutter des Erfolgs 「成功之母」。在書店為孩子訂購參考書籍時,無可無不可地翻了兩頁,大笑不已,看到她說,要學才藝,就學有朝一日能抱個獎杯回來的那種;要學樂器,就學有氣質的鋼琴小提琴,總之千萬別去碰什麼爵士鼓之流的,因為學到最後的下場多半是混嬉皮或嗑迷幻藥(當然我馬上想到我家那熱衷打鼓的小兒子),覺得這歪理還真歪的理直氣壯,且買回家仔細瞧瞧。
書中蔡美兒嚴肅且誠實地(她的嚴肅誠實為這極端論調增加了笑點),敘述她如何以「中國母親」的方式,對孩子威脅利誘恐嚇,強迫他們學習拿頂尖成績,練琴贏得一級獎項。為了達到完美,甚至可以犧牲吃飯睡眠。考試比賽若拿不到第一,就是家門蒙羞,從此懸梁刺骨,挑燈夜讀,不把成績考到人上人,才藝學到精上精,誓不罷休。做這樣的父母,是無止無盡的抗爭,沒有休息,得不到孩子的感激,也沒有輿論的肯定;童年不是無憂無慮的黃金時期,而是為殘酷競爭的人生做準備、提早衝刺的時段。想要讓孩子成為贏家,就得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而建立自信的唯一辦法,就是保證他接二連三地成功再成功,避免失敗的滋味。
書擱一邊,一眼瞥見孩子們從上禮拜上完鋼琴課還未翻開過的琴譜書包;中文生字胡亂描了兩遍,同學電話一來,筆一扔,玩耍去了。這當兒不是正溜著滑板往足球場飆去,就是一身臭汗淋漓在同學家吃冰淇淋,一會兒急煞煞上線廝殺。唉,慚愧!看虎媽縱然邊看邊笑,對她的鬥志和毅力歎為觀止,自認過去十二、三年來,也嚴格地試過,培養兒子學習才藝、寫功課、練中文⋯等,但總是虎頭蛇尾--孩子年紀小,貪玩,免不了頂嘴耍賴偷懶;而要做到堅持紀律的媽媽實在不容易,特別是日以繼夜地罵人、吵架、處罰,極為吃力不討好,家庭氣氛被搞得沈重晦暗,撐不了多久,做媽的也疲了,最後不了了之,等到荒廢太久,孩子成績退步,又來重振旗鼓,落實紀律,且看這次能撐多久。
我想,這本書的意義,倒不在於接受或反對虎媽的教育方式。而正是由於她的方式如此極端,把久久生活在西方社會的我給搖醒,問自己,縱然母愛是天性,我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教育理論?我可仔細想過「教育」這回事?還是只是順著孩子和自己的喜惡好惰,有的時候這樣,有的時候那樣,完全談不上紀律地帶孩子。自認,有時候還覺得他們很煩,怨他們從小到大,佔據了我多少時間?為了他們,我犧牲了多少自己的發展機會?偶爾任他們上網打線上遊戲,偷得浮生半日閑,下一刻又受良心譴責,沒有和他們一塊兒讀書、學音樂,一塊兒運動、接近大自然⋯。很想認真地聆聽他們、分享他們的心聲,但一講到真正觸動他們心弦的線上遊戲,興高采烈、口沫橫飛的當兒,我的靈魂已經出竅了,實在跟不上,也不想跟上這個話題。然後又慚愧的要命。
蔡美兒字裡行間中她也偶爾透露出她的疑惑和軟弱,需要溫存擁抱或者大哭一場。但是身為一個嚴厲的「中國式母親」,她屢屢嚥下自己的情緒,她相信失敗者才有一大堆待解的心理情節,而這些心理情節是越解,越剪不開、理還亂。她堅定地把自己跟女兒塑造成強者,心中只有「往前衝」的正面信念。強者哪有時間停下來哀怨歎息?
在教育孩子這門功課上,我若是認真思考,還真少不了躊躇,不如不想太多,把孩子拉拔大就是了。自身的兒時經驗,在這裡幾乎派不上用場。我生長在大都會,家裡親戚長輩孩子都多,第一課就是長幼有序、敬老尊賢,上了學,則是四維八德,尊師重道,得了個好成績,還真是光宗耀祖,上有爺爺奶奶誇講,下有弟弟妹妹羨慕。這兒呢,全不是這麼回事。公婆在世時,極其偶爾地,會把孩子接去含飴弄孫個把鐘頭,但是玩兒完了,就還給你,責任是不負的。更何況,他們辛苦了一輩子,現下到處旅遊,享受人生,才是正經事,孫子實在只是生活的點綴。祖父母都難得見,就更別說其他親戚了,各人自掃門前雪,過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家族」的概念,大家直呼前名,更省略了長幼有序、四維八德的條條框框。學校成績好不好,是為了個人自身的發展,跟「光耀門楣」扯不上干係。再說,這個社會實實在在落實了「職業無貴賤」的風氣,你做醫師、律師、教授⋯,我做司機、郵差、收銀員⋯,大家都有一技之長,在個人領域都是專家,每個人講起話來都頭頭是道、尊尊嚴嚴,何談面子?而父母的教育工作,是鍛鍊孩子的獨立人格、在野間的生存能力,最終目的,教他做自己,做個快樂的人。
什麼是快樂的人,坊間的理論書籍可多了。我只記得,小時候好像從沒師長教過我們,如何做個快樂的人,「做個有用的人」倒是經常在課文、校訓中出現。
若干年前婆婆送我一本書,書名是「七歲兒童的世界知識」(Weltwissen eines siebenjähriges von Donata Eschenbroich)。作者在書中列了一張清單給父母:為了培養孩子面對今日遼闊多元的世界,為他的智識和情感發展做準備,在他七歲以前,必須盡力讓他經歷學習眾多事物,諸如,
* 在自家以外的地方過過夜,知道「想家」的滋味是什麼
*寫(或畫)過信函給他人,並接收過別人給他的信函
*赤著腳在泥土上跑過
*看過爸爸刮鬍子,跟爸爸一塊兒做過飯,收拾房子
*原諒過大人一項不合理的處理方式
*堆過雪人,築過沙城堡
*在野外生過火,也能將火撲滅
*給乞丐施捨過
*鋸過木頭,釘過釘子
*在田野收成過果實、蔬菜
⋯等等等,長長的一個清單
婆婆送我這本書,用心良苦,她說,「這本書寫得真好,我要說的全在這裡面了!」
記得當初看了這本書,也是心情激動,立志要把我的孩子教導成心胸開拓的「世界兒童」。我這個城市人,興匆匆的去買了個帳篷,把它在院子裡架起來,以便讓孩子們在「自家以外」的地方過夜。鼓起勇氣脫了鞋,光腳和孩子們踐踏撲滿松針落葉的森林、草皮和泥土,心裡卻毛毛的想會不會有鉤蟲鑽進腳板心裡。搜集了乾麵包,去湖邊扭著屁股,「呱呱呱」地餵鴨鴨,心裡卻悄悄地懷念上摩登酒家吃廣式還是北京烤鴨。帶了黃瓜、蘿蔔,拔了青草「哶、哶」地餵牛羊去,看到一堆牛羊面無表情地圍過來,我又擔心牠們一臉一身的牛蠅會不會撲來攻擊。在玉米田裡散長長的步,剝了皮啃食生硬的玉米,卻忍不住想念夜市裡的香辣烤玉米。到湖邊揚帆、划船、跳到冰涼的湖裡游泳,卻暗自惋歎此處沒有高級Spa水療按摩。我的孩子很幸運,能夠在如此雲淡風輕的自然中成長;但也是不幸,他們沒有一大家子的親戚、表兄弟姊妹,沒有大街小巷的攤販小吃,大江南北的美味餐館。
好不容易把老二也拉拔到了三歲,終於可以帶他們上大型室內遊樂場,在這兒有可以掀掉屋頂的兒童喧囂聲,和孩子們精力無限的衝撞,而且風雨無阻,愛待多久就待多久,從早到晚喝可樂,吃漢堡、比薩、冰淇淋。陪他們在充氣跳跳堡上沒命地跳上幾回合,算是了了義務,回到家長休息區,接下來我可以看書。一個禮拜總要去個兩三次,把自己鍛鍊地很能在高分貝、高晃動的場合下看書,只要時不時抬起眼來看看我家兩隻猴子,跟他們招招手,就可以繼續看書、素描、翻譯、寫文章。然後當然也讀到了社論,批評這種大型室內遊樂場對孩子的發展極度不健康:噪音雜沓、空氣窒悶、不見天日,加上脂肪多、營養少的垃圾食品,孩子去多了壞處數不清。我又慚愧了,找出「七歲兒童的世界知識」的列舉清單,老老實實給他們唸「三隻小豬」,爾後學習鋸木頭,釘釘子;唸「賣火柴的小女孩」,再去城裡給乞丐施捨銅板。
大兒子一轉眼已長得比我還高,蔡美兒的女兒,像兒子那麼大年紀,已在卡內基大廳演奏鋼琴,而我家兒子,每天願練個十五分鐘,我就謝天謝地,只知道家裡一出現他們錚鏦的琴聲,即使斷斷續續結結巴巴,我就有說不出的幸福。沒有什麼「教育理論」,如果有,也充其量是個牆頭草,一會兒「愛的教育」、一會兒「嚴格紀律」,一會兒大家一起沒大沒小地嘻嘻哈哈。如果我的孩子日後成不了人中龍鳳,都怪我這個閒散怠惰的媽;如果他們不懂野炊、馴百獸和嚐百草,也是我未曾在他們七歲前完整充實他們的世界知識。我只是很感激他們漸漸長大,獨立自主,讓我有很多多出的時間,可以看書、練琴、作畫和寫文章,把這些雜事忙一忙,我還可以忙著「做媽」。
人生何其充實!